-
10月2日16点整,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合奇县发生了一次3.6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对外发布了正式定位结果:震级3.6,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置定在北纬40.93度、东经78.01度。
震中周围5公里范围内,海拔平均大约2883米。这一带是高原山地,海拔不是小事,影响救援通达性和环境反应。地面是怎么反应的,这次资料里没细说,但有这海拔信息,能猜到是偏远地带,人口密度不高,路网也不算密集。
往前翻开地震台网的速报目录,会看到这片地带近几年地震并不少。把范围扩大到200公里,过去五年内发生过三级以上地震大约350次。说得直白一点,这里本来就活跃。说得直白一点,这里本来就活跃。
台网的记录里,把历史震级排在前面的那些事件有详细定位,其中最大的要回到2024年1月23日——那次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地震,震级7.1,离这次震中约64公里。台网还有一个按震级排出的前50次记录,分布图也做了标注,能看到强震多发生在某些断裂带附近,后台一片狼借。
把时间线倒着说:先有这次3.6级的检测报告,发布很快;再回头看历史记录,发现350次3级以上的数字说明问题不止这一两次;再进一步,能把视线拉到更大的背景——整个新疆南缘和天山—帕米尔交汇区,属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长期挤压和拼接的地带,地壳应力集中,断裂活动频繁。阿合奇所在的克孜勒苏地区,地质上跟这些构造单元有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相对窄的范围内会有密集的小震和偶发的大震。
地震台网接收地面和台站的波形后,进行自动定位和人工审核,确认信息后发布速报。此次数值(3.6级、10公里、经纬度)就是经由这个流程得到的标准结果。台网把附近历史地震的目录和分布整理到一起,便于对比,这次就用到了近五年和前50次强震的统计来说明背景活跃性。
阿合奇县属于山区高海拔,居民点和道路分布稀疏,监测站点和救援覆盖不像平原那样密集。这样的地形对地震波的传播有影响,野外观测受限,台网的定位的精确和误差也会受影响,但现有定位给出的深度和经纬度是常用标准,能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
把这些数据摆在一起看,有些东西挺直观:小震不断、大震偶发,地质背景复杂,台网记录也比较完备。个人一句感想——在这类地方,3级到4级的地震常见,偶尔出现像乌什那样的7级事件就会成为明显的拐点。台网的速报目录和历史分布为判断和后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具体影响和后果还得看地方的回报和现场核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