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8日凌晨,在慕士塔格峰,红外相机记录下的雪豹身影。(克州登山和登山环保协会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江斌伟)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一段来自慕士塔格峰的珍贵影像,为“雪山之王”的守护故事增添了温暖注脚。在海拔4000米的岩缝间,红外相机“咔嗒”一声,定格下一抹灵动的灰白色身影。
镜头里,雪豹似乎正在“方便”。只见它通体裹着浓密皮毛,停留几秒后,身上黑色环状斑纹随步伐轻晃,蓬松长尾像平衡杆般摆动,每一步都透着高原物种的沉稳。这是慕士塔格峰区域有记载以来,首次捕捉到雪豹的活动踪迹。
影像背后,藏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登山和登山环保协会副秘书长余泽申的难忘经历。此前他常听当地牧民提到雪豹踪迹,却一直没拍到实证。9月19日是他27岁生日,当天他和团队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做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调查,特意在这一带布下红外相机,盼圆“雪豹梦”。
起初,团队转了半天没见动物痕迹,直到山沟沟口,余泽申用望远镜发现一处连接崖壁的开阔平地。凭野外经验,他断定这是雪豹偏好的栖息地,既便于观猎又能隐蔽。布设好相机起身时,他瞥见脚边一坨粪便,因曾在西藏参与雪豹调查,他一眼判断其与雪豹粪便特征吻合。顺着搜寻,又找到雪豹刨的土坑和脚印,心里有了底:这里一定有雪豹。
果然,10月8日凌晨,红外相机记录下雪豹身影;10月17日收相机时,山间已积薄雪,峰顶积雪更厚。除了影像,他们还捡回雪豹新鲜粪便,“通过分子鉴定能分析性别、健康状况,助力雪豹种群迁移扩散研究。”余泽申说。
经初步判断,这是一只青壮年雪豹,活力十足。
此次发现与今年5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文旅部门组织开展的“巡礼中国西极跨越昆仑天山”多学科科考(第二季)密不可分,该活动旨在发掘克州生态与文旅资源,协会积极响应号召,在腾讯公益基金会相关项目支持下有了此次“意外”惊喜。
“从牧民口中的‘传说’到红外相机的‘实锤’,背后是高原生态的变好。”余泽申说。
如今慕士塔格峰记录到的雪豹踪迹,更印证这里生态链良性循环,盘羊等猎物种群稳定,才引来“雪山之王”在此安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认为,事实上,慕士塔格峰雪豹“首秀”并非偶然。周边昆仑山、帕米尔高原腹地及天山南脉,近年都有雪豹记录:昆仑山奥依塔克冰川曾拍到雪豹母子,帕米尔塔什库尔干区域常现雪豹捕猎岩羊,天山南脉托木尔峰更是稳定栖息带。这些区域与慕士塔格峰构成连贯高海拔生态廊道,为雪豹种群扩散提供条件,也让此次发现成为区域生态连通性向好的信号。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是高原生态“气压计”,其生存状态直接反映生态健康。
马鸣分析,目前新疆分布着1200至2000只雪豹,占中国总数一半、全球重要比例,“从2005年拍到首批影像到如今频繁记录,二十多年保护从‘单打独斗’变‘全民参与’,民间力量、公益项目、科考团队合力,让雪豹从‘隐士’成‘常客’”。
马鸣呼吁更多人关注雪豹保护,从守护栖息地、减少人为干扰做起,让慕士塔格峰的雪豹“首秀”成为保护新起点。“去年以来,雪豹化身乌鲁木齐城市IP火出圈,让这一物种成为城市生态名片,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新疆#举报
